提到溺水,你腦海中多會浮現這種“刻板畫面”——溺水者一邊嗆水一邊大聲呼救,并且手腳拼命撲騰、水花四濺。然而,溺水很多時候也是悄無聲息的!
近日,家住廣州從化的學生小鄧(化名)在周末跟三五同學一起去附近的湖中游泳,誰知卻出了意外。小鄧在游泳的過程中眼前一黑,在水中越陷越深,逐漸無法動彈。幸好一同游玩的同學發現了他的異常,立刻將小鄧救回了岸上。經過搶救,小鄧目前已無大礙。
“并非所有的溺水人員都會拍水呼救,游泳時要注意身邊人的‘怪異行為’。”急診專家強調:野泳有風險,切勿貪圖玩樂發生意外!
溺水為何無力求救?
“溺水的時候只感覺眼前一黑,身體中的力量被一下子抽走了……無法動彈,無法呼救。”小鄧介紹,當天自己和朋友并沒有特別準備就下水游泳了。
同伴并未第一時間就注意到小鄧的情況,以為他只是在練習憋氣,大約半分鐘后,他們漸漸察覺到小鄧沒有反應不太對勁,才急忙把他救上岸。
“與很多人的認識不同,有些溺水并不會有嗆水呼救、撲騰求救的情況。”參與急救的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康新介紹,安靜的溺水也被稱為“無聲溺水”或“次溺水”。
小鄧本身有低血糖的病史,當天并未進食就去游泳,很容易出現低血糖,造成身體乏力、意識模糊。此外,很多人溺水時情緒緊張、大腦一片空白,肌肉也變得僵硬,無力求救,導致出現“無聲溺水”的情況。
“無聲溺水”非常危險。在游泳的時候要做好充分準備,同時也要留意身邊的人是否有類似的“怪異舉動”,及時和對方確認身體情況,避免危險發生。
游野泳處處都是危險
每次游泳前都應做好充足的準備。首先,要選擇有安全保障的泳池、開發完善的水域游泳。“游野泳危害巨大,是溺水最常見的場景。”康新介紹,未開發水域水流復雜、流速不一,很容易讓游泳者失去控制;野外水體溫度變化無常,冷熱交替很容易讓游泳者發生抽搐或引起心腦血管疾病,危及生命。不僅如此,未開發水域雜草、雜物分布隨意,蛇蟲、魚鳥種類不明,處處都是危險。
游泳屬于劇烈的有氧運動,在下水前應充分熱身,也應結伴去游泳。
“游泳過程中一旦體力不支或者身體不適,一定要保持冷靜,尋求幫助,盡快上岸。”康新強調,要盡量保持身體放松,避免浪費體力,提高自救的機會。如果附近有可用的救生工具,應迅速抓住它們以增加浮力和穩定性,并嘗試向周圍人呼救。“人體密度與水接近,有溺水風險時可以立刻屏住呼吸,保持肺部有空氣,放松肢體,盡量保持仰臥的姿態,讓頭部露出水面,這樣就有機會自主浮起。”